访问量:941
北京密云区老旧厂房改造腾笼换鸟案例
密云三烧文化体验馆:
承载着老字号的新创意
密云真洪福饭店旁的烧饼窗口总能排起长队,招牌标着“吴家铺·密云三烧 ”字号,不少人都是冲着这个“味儿”来的,但是很多年青一代都已经不熟悉“吴家铺”的老字号了。据史料记载,早在嘉庆二十年(公元1541年)密云三烧技艺就已经在密云地区出现,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目前经营这个品牌的是北京吴家铺密云三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走进公司位于密云经济开发区的总部,还依稀可见工业式通体厂房的建筑外形,以密云三烧为文化内涵的体验馆正是在这里改造建立的。
500年的技艺传承饮食文化遗产
密云三烧,是《密云县志》有记载的传统美食,即“吴家烧饼铺”的烧饼,“四海居”的烧肉与“聚源号”“天聚号”“汇聚号”三家酒烧锅生产的红高粱烧酒,合称为密云三烧。烧饼层多而薄、外焦里嫩、皮酥而脆,烧肉颜色诱人、肥而不腻,烧酒浓香甘洌、口感醇香,独特的口感是三烧传承古今深受青睐的精髓。
在北京吴家铺密云三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莲的带动下,把这些几近失传的手艺传承下来,她曾经在烧饼铺打零工,闲暇时学会了制作技艺,时逢政府调研挖掘传统非遗文化,她果断翻阅县志,寻得三烧手艺的发展脉络,在因缘巧合和不懈争取下,她把三烧技艺汇聚一身。
作为密云三烧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广莲深感盘活这项技艺实属不易,她决定开设密云三烧文化体验馆,让更多公众了解三烧、体验三烧、传承三烧。如今,已有来自海内外的几万名游客参观体验,这里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和北京密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
创新设计开发老厂房的体验功能
体验馆所在的园区曾是一片工业烂尾楼,闲置许久,杂草丛生。李广莲下了很大功夫进行改造,让这里成为了密云三烧加速成长的地方。办公楼正对大门,一层大厅被改造为科普教育区,普及有关农产品常识、农耕文化发展等知识,蓝白的主色调和宽敞的观赏空间使大厅简洁而明亮。
最吸引游客的是三烧文化体验馆,吴家铺的匾额带着金字招牌的厚重正挂在门口。馆内烧饼、烧肉、烧酒的仿真造型,醒目地还原了密云三烧的成品样貌,旁边就是对三烧历史文化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工业厂房的结构在展示中体现了优势,沿着逆时针方向,可以依次看到烧饼、烧肉、烧酒的制作技艺和历史文化。一面照片墙把体验馆南北分隔开,仿农村院墙式的风格中还加上了玉米和腊肉等元素,与碾子、石磨、木犁等工具和谐呼应。制作烧饼的烘烤炉、炖肉的铁锅灶台、各个时期的盛酒器,三项技艺的有关工具都汇集在体验馆里,方便观众直观体验了解。
除了道具,加工制作工艺、技艺的来源及历史演变的详细介绍都可以在周边的展示墙上看到。“两根柱子托着我,我担着檩子,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栋梁。”这是馆内仿制建筑中大柁的“自我独白”,每一种展示物件的名称和功能都用这样有趣的标语介绍给观众。
与文化体验馆相连的后两排厂房目前正用于公司散装酒的储藏、检测研发和调制包装,室内是全玻璃的内景装修,操作透明安全可靠。但这已经难以承载公司的快速发展,在新库房中,8个高大的储酒罐已经安置好,可容纳50吨的散装酒,正在改造装修的新车间也将满足企业更多的发展需求。
文化创意衍生品带动文旅发展
当食品被赋予文化的附加值,便能挖掘更大的潜力市场。在会议室的一面墙上,摆放着各样企业团队研发的相关文创产品,印着“烧饼皇后”的精品包装烧饼、编钟形状的烧酒瓶、牛皮纸材质的烧肉礼品盒等。
谈到自己创办公司、发扬密云三烧的历程,李广莲感恩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让她有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今公司已经发展壮大为500余人的企业规模。因此,她也通过产业发展回馈于社会,密云三烧与密云当地三个村落的旅游民俗户合作,游客可通过民俗户体验和品尝三烧产品,不仅帮助企业提升宣传度和拓展销售渠道,也为民俗户带来了文化体验项目与商品销售的效益。
密云三烧传统文化技艺,改变了一个老旧厂房的生命,让具有500年技艺的传统饮食文化,在这个园区里发酵、酝酿,飘散四方。(记者/王颖)
(图片由密云三烧文化体验馆提供)
版权声明
《北京文化创意》杂志2018年12月刊发 【文创前沿】发布